時間:2013年12月5日(四) 第十六天-3
天氣:晴 (5-15度)
行程:長崎眼鏡橋、崇福寺、出島
我們從風頭公園走下來,接著一路前行,就來到了袋橋,從袋橋往右看,
就是長崎最有名的眼鏡橋,在這袋橋上拍照,要很小心,因為後方很多車子會經過,
所以得靠橋旁站著,不能太忘我的站在路中間拍照而忘了一旁車子。
現在的光線照射剛剛好,不是逆光,所以橋可以拍的很清楚,我總覺得橋前方的石墩好像牙齒,
後方是眼鏡前方是一長橫排的牙齒,好像一張臉啊!
橫跨在中島川上的眼鏡橋為日本三大名橋之一。
日本三大名橋分別為: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山口縣岩國市錦帶橋、長崎縣眼鏡橋。
目前就只剩下日本橋一直沒有到現場去拍照,都只搭電車路過而已,下回要去看看。
眼鏡橋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石築拱橋,1634年在興福寺的唐僧默子如定指導下興建了這座石橋,
1647年6月遭遇水患毀壞,1648年由平戶好夢進行修復,
之後歷經數百年風霜屹立不搖,直到1982年一場大洪水將橋半毀,隔年重建完成。
可以走下階梯到河邊近看眼鏡橋,走在這石頭上,挺有趣的。
因石橋兩個半圓的獨特造型倒映在水中後的樣子像個眼鏡,
故自古以來長崎市民喜歡稱它為眼鏡橋,故1882年正式命名為之。
看眼鏡橋要選時間,選錯時間,水中沒有倒影,就沒有眼鏡了。
所以我們很幸運,來的時候剛剛好,還看到平靜無波的流水,那倒影超明顯。
來到橋邊了,近看這古橋,在一旁的壁上石頭,聽說放了幾顆心形石,最明顯的有一顆,
但我似乎又看到另一顆,其實不用特別去找心形石在哪裡,
只要在橋旁觀望哪裡最多人聚集在石頭前方,鐵定心形石就在那邊!
走在這眼鏡橋旁,一步一步要小心走,好好的踩在石頭上,千萬不可只顧拍照沒注意腳下,
到時候跌倒除了丟臉外,扭到腳可不是鬧著玩的。
我也要來走石礅了,終於這裡沒有人站在這裡拍照了,河裡有許多魚游來游去的,
而一旁好多鴿子停在石礅上,造就一幅悠閒的畫面。
這裡也好多修學旅行的中學生,可能和剛在龍馬像遇到的中學生是同一學校的吧!
一直在注意這一個小男生,怎樣都覺得這小男生一定人緣不好,
因為出來旅行,怎麼身邊都沒有其他朋友,只有他一人到處走到處看,
看其他的學生,都是一群一群的一起玩樂,只有他單獨一人,鐵定是沒人緣的怪小孩。
他在走石礅,一直故意在嚇鴿子!把停在石礅上的一隻隻的鴿子全都嚇走。
來到心形石前了,這顆心形石真的超明顯,不太可能找不到!
來看眼鏡橋,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小小的目的,就是尋找在附近堤防上的心形石 。
眼鏡橋心型石是可以提升戀愛運的開運景點,在整片不規則的石塊堆砌出來的石牆中夾著心形石。
連同右上方「I」字型的石頭與心形石,合起來為「I Love」!
那個小男生一直在心形石旁不知在挖什麼鬼,一直挖呀挖的!看他好久,不是跑去嚇鴿子,
就在心形石旁挖東西,是想把石頭挖出來嗎?果然是個奇怪的小男生,難怪旁邊都沒同學呀!
眼鏡橋旁有許多石橋並列著,不過就屬眼鏡橋最有名氣!
橋旁的唐僧默子如定雕像。是中國江西省人,1632年東渡到日本修行,
修行之餘還從事石橋建設的技術指導。
在網路上查過許多人來眼鏡橋除了看橋另一件事就是吃漂亮的黃玫瑰冰淇淋,
但可能天氣涼,都沒看到賣冰淇淋的小販,可惜呀,不能吃到漂亮的黃玫瑰冰淇淋!
這裡畫有中島川石橋群,數一數有十座,好多呀!
離開眼鏡橋,我們要前往崇福寺,搭著無人的路面電車,都沒人耶!
崇福寺,號稱西日本第一文化遺產的中國寺院,
1629年由居住在長崎的中國福建省人建造而成的中國寺廟。
寺內有包括兩大國寶(大雄寶殿、第一峰門)在內的多達21處文化遺產。
是除京都和奈良之外唯一 擁有如此眾多文化遺產的寺院,因此被稱為西日本第一寺院。
國寶大雄寶殿之「大雄」,指的是釋迦如來,由於供有主佛釋迦如來的坐像而被稱為大雄寶殿。
1935年,在修繕佛像時,從這座釋迦如來坐像中發現了用銀和布製成的內臟。
此外,寺廟大門一般被稱為「山門」,而崇福寺由於有三道門,故被稱作三門,
而且還是兩層建築的樓門。三門上懸掛的匾額書有「聖壽山」字樣,
是出自在興福寺修行的中國高僧隱元禪師的墨筆。
崇福寺是1629年時,住在長崎的中國居民依據當時中國建築形式所興建。
因此,此寺廟比日本的其它寺廟更為有中國風味。
接著去大波止這站的文明堂總本舖,買長崎最有名的長崎蛋糕吃,看到許多海報廣告著這間店,
就搭車去買長崎蛋糕,可以試吃,就買了一小片來吃吃,我們要去出島品嘗長崎蛋糕。
來到了出島,坐在椅子上曬著溫暖的陽光,看著船隻和港邊,
打開蛋糕吃看看,但並沒有想像中的好吃,有點乾,大妹也覺得沒有很好吃,
果然老店不見得好吃呀!還好沒有買多。
在出島港邊走走逛逛,有點像舊金山漁人碼頭,還見到長崎美術館,
還發現薏仁樹,超有趣的,第一次見到薏仁樹耶!之前只看過插花的薏仁,現在是真實的樹,
好特別,大妹也是第一次看到,接著就要過到正對面去,荷蘭坂就在不遠處了。
下篇待續...荷蘭坂、東山手十二番館、孔子廟、大浦天主堂